国务院研究室副主任解读:推进 “人工智能 +”,支持大模型应用

在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持续推进‘人工智能+’行动”的表述标志着中国对人工智能技术的战略定位进入新阶段。国务院研究室副主任陈昌盛的解读揭示,这一政策并非简单延续既有方向,而是基于国产大模型技术突破、规模化应用基础形成的系统性布局。

全球AI竞争格局中,中国展现出独特优势。国产大模型如DeepSeek和可灵AI的突破性发展,不仅体现在技术指标上,更在于其与本土产业生态的深度融合。DeepSeek在全球140多个市场的移动应用下载量榜首地位,可灵AI月访问用户113%的环比增长,印证了技术能力与市场响应间的正向循环。这种“技术-市场”双轮驱动模式,使得中国在AI应用层面形成差异竞争力:既避免单纯技术竞赛的消耗战,又能依托超大规模市场加速技术迭代。

政策落地的核心路径聚焦三个维度。产业赋能层面,强调垂直领域大模型开发,其本质是通过行业知识图谱与基础模型的耦合,突破通用模型在专业场景的局限性。终端应用战略将智能网联汽车、AI手机等定义为新质生产力载体,实质是重构人机交互入口与制造体系的连接方式。场景培育方面,低空经济、教育培训等领域的示范行动,旨在通过场景标准化解决AI落地碎片化难题。值得关注的是政策特别强调避免“私有化部署+项目制”模式,这表明决策层已洞察到企业级定制开发可能引发的生态割裂风险,转而倡导开放架构下的协同创新。

数据要素的开发利用构成关键支撑。中国11亿网民构成的庞大数据池,既为模型训练提供燃料,也通过3.31亿生成式AI用户形成持续反馈机制。这种数据闭环的形成,使得AI系统能够动态捕捉需求变迁,实现从技术驱动向需求牵引的转型。在算力布局优化方面,政策导向透露出对能源约束的前瞻性考量,通过全国范围的资源调配,避免算力中心重复建设带来的能耗压力。

国际治理层面的考量呈现多面性。中国提出的《全球人工智能治理倡议》,在“智能向善”框架下强调技术伦理,这种治理思路与单纯强调技术管制的模式形成对比。通过倡导开放合作与技术普惠,中国试图在AI治理领域构建新的叙事体系,既维护技术主权,又避免陷入阵营对抗。对青年人才的资源倾斜政策,则暗含破解AI人才全球争夺战的策略——通过创新生态培育实现人才内生增长。

本土化应用场景的深耕正在重塑全球AI价值链。DeepSeek的本地化部署模式证明,通过数据驻留与隐私保护的技术方案,可以化解企业上云的安全顾虑,这种“端侧智能”路径可能催生新的产业标准。开源生态的繁荣,则推动中国从技术应用者向规则参与者的角色转变,正如国产开源模型引发的行业跟随效应所示,底层架构的自主可控正在转化为生态话语权。

在技术突破向产业实效转化的关键窗口期,中国选择的推进策略凸显系统思维:既保持战略投入强度,又注重市场机制激活;既追求技术先进性,又强调商业可持续性;既参与全球竞争,又深耕本土创新。这种多维平衡的发展范式,或将为后发国家实现AI技术赶超提供新的路径参考。

科技分享

AI宠物机器狗上两会 网友:上链接

2025-3-5 13:23:25

科技分享

爱诗科技完成 A5 轮融资,累计超 4 亿,前字节大牛掌舵

2025-3-6 9:17:35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