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手旗下视频生成大模型可灵AI的商业化进程正在展现突破性进展。根据2024年第四季度及全年财报披露,自2024年6月启动商业化至2025年2月底,该产品累计营业收入已突破1亿元,成为国内首个实现规模化营收的视频生成类AI产品。这一里程碑背后,是快手在技术迭代、场景落地和商业模式三个维度的系统性突破。
技术层面,可灵AI保持着每两周一次的更新频率,自2023年立项以来已完成二十余次版本升级。1.6版本在运动轨迹捕捉、光影渲染精度等核心指标上实现显著提升,第三方评测机构Artificial Analysis数据显示,其视频生成质量持续位居全球前三。高频迭代策略使得产品能力保持行业领先,为商业化奠定技术基础。
商业化架构采用C端与B端双轮驱动模式。个人用户可通过会员订阅获取创作权益,定价体系分为66元、266元和666元三档,对应不同级别的功能权限。截至2025年2月,仅国内iOS端月活跃用户已达44.8万,用户月均付费贡献值(ARPMAU)接近1美元。企业级市场则通过API接口输出能力,已与小米、亚马逊云科技等数千家企业建立合作,覆盖内容生产、广告创意等多个应用场景。
这种混合变现模式展现出独特优势:C端订阅保障基础收入稳定性,B端解决方案则打开增量空间。尤其在电商领域,可灵AI生成的视频内容被应用于商品展示、营销素材制作等环节,与快手电商GMV年度同比增长17.3%至1.39万亿形成协同效应。企业客户通过API调用产生的收入,正逐步成为营收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战略层面观察,可灵AI的商业化突破验证了快手的AI战略选择。相较于行业普遍存在的技术研发与商业落地脱节现象,快手采用”技术突破-场景验证-商业闭环”的递进式路径,将视频生成能力深度嵌入内容生产链条。这种以商业价值反哺技术投入的模式,为AI产品的持续进化提供了正向循环机制。随着研发投入的持续加码,可灵AI正在从工具型产品向视频创作基础设施演进,其商业化潜力或将重新定义短视频行业的生产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