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大发布”祖冲之三号”量子计算机,运算速度超经典计算机千万亿倍

量子随机线路采样问题的计算效率长期被视为衡量量子计算潜力的试金石。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潘建伟团队构建的105比特超导量子计算原型机“祖冲之三号”,在处理该问题时展现出惊人的性能指标:完成83比特32层采样仅需数百秒,而当前全球最快超级计算机完成同等任务需要约6.4亿年。这种速度差异达到15个数量级,意味着量子计算在特定领域已突破经典计算机的理论极限。

技术参数的全面突破支撑了运算能力的飞跃。相较于2021年发布的66比特“祖冲之二号”,新系统将可读取比特数量提升至105个,耦合比特扩展至182个,同时量子比特相干时间延长至72微秒。操控精度的提升尤为显著,并行单比特门保真度达99.90%,双比特门保真度达99.62%,这些数值已接近量子纠错所需的基础阈值。系统采用的超导芯片与稀释制冷机等核心部件均实现自主研发,打破了国外技术封锁,为后续产业化奠定硬件基础。

国际量子计算竞赛呈现出独特的竞争态势。美国谷歌公司2024年10月公布的70比特系统曾被视为行业标杆,但“祖冲之三号”的采样速度较其快6个数量级,这种超越不仅体现在量子比特数量上,更源于整体架构的优化设计。研究团队通过改进量子比特排布方式,将二维结构扩展为三维集成方案,有效提升了量子态演化的并行处理能力。审稿人在《物理评论快报》的评议中指出,该系统在保持高保真度的同时实现多比特协同操控,标志着超导量子计算进入新阶段。

量子计算发展路径的阶段性特征在此次突破中得到印证。从2019年谷歌首次宣称实现量子优越性,到中国团队2023年通过经典算法优化挑战该结论,再到当前“祖冲之三号”确立新的性能基准,技术路线呈现出螺旋式上升特征。研究团队在提升量子比特数量的同时,重点攻克了跨量子比特耦合效率与退相干时间的矛盾问题,采用动态调谐技术实现不同比特间相互作用的精准控制,这是维持大规模量子系统稳定运行的关键创新。

基础研究的突破正在重塑应用前景。量子随机线路采样虽然属于理论验证型任务,但其展现的运算能力对密码学、材料模拟、组合优化等领域具有启示意义。随着量子比特数量突破百位大关,系统已具备模拟中等规模分子体系的潜力,这对药物研发和新能源材料设计将产生实质性推动。值得关注的是,研究团队在提升运算速度的同时,同步开展了量子纠错编码实验,初步实现了表面码逻辑比特的构建,为迈向容错量子计算积累了技术储备。

量子计算技术的演进轨迹揭示出独特的发展规律:单纯追求量子比特数量已不足以形成实质性突破,多比特操控精度、系统集成度、算法适配性等综合指标的同步提升,才是确立技术优势的核心要素。“祖冲之三号”的成功研制,不仅验证了超导量子计算路线的可行性,更展示了系统工程方法论在尖端科技攻关中的关键作用,为后续构建实用化量子计算机提供了可复制的技术范式。

科技分享

国务院出台AI与消费融合新政,2027年建成20个国家级示范场景

2025-3-10 12:01:37

科技分享

AI赋能多领域突破!广东黑科技产品两会爆款出圈

2025-3-10 16:33:33

搜索